今天是:

科研成果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学研究 -> 科研成果 -> 正文
科研成果(三十三)糖皮质激素受体基因(NR3C1)甲基化在儿童期虐待与中国青少年抑郁症状间的中介效应:一项横跨两年的纵向研究
发布日期:2024-03-12 字号:大 中 小 点击次数:

文章标题

《糖皮质激素受体基因(NR3C1)甲基化在儿童期虐待与中国青少年抑郁症状间的中介效应:一项横跨两年的纵向研究》

The mediation effect of glucocorticoid receptor gene (NR3C1) methylation between childhood maltreatment and depressive symptoms in Chinese adolescents: A 2-year longitudinal study

文章链接:https://srcd.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111/cdev.13972

文章发表情况介绍

该文章由OD体育官方网站硕士研究生陈梅静为第一作者,硕士生导师曹丛副教授为通讯作者的儿童青少年发展研究团队于20237月在Child Development(五年影响因子:5.9;中科院分区:发展心理学1topJCR分区:发展心理学Q1区)期刊上发表。

第一部分:文章内容解读

研究背景

近年来,压力应激相关基因——糖皮质激素受体基因(NR3C1)——启动子区甲基化被认为可能是早期逆境嵌入个体机体的分子生物学机制,与其精神心理疾病的发生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然而,相关的实证研究非常匮乏,且多局限于采用横断面设计探索其相关的急性(acute)表观遗传机制,尚未有研究借助纵向数据系统考察早期逆境作用于青少年精神心理疾病的长期(long-lasting)表观遗传机制。鉴于此,基于横跨两年的追踪设计,本研究旨在考察:(1)儿童期虐待是否会对青少年NR3C1基因甲基化产生长期效应,并进一步预测后继的抑郁症状;(2)不同的儿童期虐待亚型是否具有不同的预测效度;(3)青少年性别、NR3C1基因BclITth111I多态性是否(独立或累加地)调节了NR3C1基因甲基化的表观遗传机制;(4)中国青少年样本中该表观遗传效应的发生程度。

研究方法

2018年至2020年间,对招募于中国山东济南、泰安、日照的370名汉族青少年(Mage=16.31±1.28岁;51.4%女孩)进行了三次追踪测评。采用问卷测评其儿童期虐待、T1T3时间点青少年的抑郁症状,并在T2时间点提取青少年口颊细胞、使用亚硫酸盐焦磷酸测序法测评此时青少年NR3C1基因启动子1F21CpG位点的甲基化水平,采用质谱分析测评其BclITth111I多态性。在Mplus 7.3中分别建构中介模型、Wald chi-square检验和嵌套回归模型进行统计检验。

研究结果

在控制青少年性别、年龄和T1时间点抑郁症状后,儿童期虐待的严重程度对青少年NR3C1-1F甲基化水平产生显著下调的长期效应,而这进一步预测了后期抑郁症状水平的增加。这一长期表观遗传效应具有小的效果量,但呈现出极强的稳健性,更可能由情感虐待和躯体忽视两种虐待亚型所驱动,显著表现在CpG34CpG35位点上,而CpG32CpG41位点呈现出趋势性效应。需要说明的是,本研究所揭示的早期逆境与青少年抑郁症状间下调性的NR3C1-1F甲基化长期表观遗传效应与其急性表观遗传效应呈现完全相反的模式。上述效应并未在二分编码的是否暴露于儿童期虐待或儿童期虐待亚型的暴露数量上发现,且并未有证据支持该效应受到青少年性别、NR3C1基因BclITth111I多态性(独立及累加性的)调节

研究结论

基于两年的纵向数据,该研究首次揭示儿童期虐待能够通过青少年NR3C1-1F甲基化水平下调的长期表观遗传效应增加其后期抑郁的风险;且该生物学机制更易出现在情感虐待和躯体忽视中,并未受到青少年性别、NR3C1基因BclITth111I多态性的调节。本研究强调了在分子水平上考察儿童期虐待影响精神病理学发展的生物学机制的重要性,初步提出潜在的区别于急性效应的早期逆境的长期生物学嵌入机制。

第二部分:第一作者、通讯作者简介

第一作者

陈梅静,OD体育官方网站2021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儿童青少年发展的表观遗传学机制,目前以第一和第二作者发表SSCI期刊学术论文各1篇,在投SSCICSSCI期刊学术论文各1篇。荣获2023年硕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硕士研究生一等学业奖学金等。

通讯作者

曹丛,OD体育官方网站副教授,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SSCI期刊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中科院分区:发展心理学1区;JCR分区:发展心理学Q1区)编委。主要研究方向为儿童青少年问题行为的发生与发展,尤其关注其中心理、社会、神经生物学机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省部级及以上课题4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项,以第一/通讯作者在Child DevelopmentDevelopment and PsychopathologyJournal of Abnormal Child Psychology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心理学报等国内外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多篇。